精彩小说尽在纳衡书城!手机版

纳衡书城 > 其它小说 > 巨神脉动

巨神脉动

逸竹先生 著

其它小说连载

逸竹先生的《巨神脉动》小说内容丰在这里提供精彩章节节选:我们以为星辰是遥远的灯却不知那是巨神脉动的神经末梢们以为物理定律是宇宙的基却不知那只是巨神身体的生理规律学天才张晓峰发现了一个足以令整个科学界崩塌的真相:我们的宇宙并非冰冷的虚而是一个名为“巨神”的庞大生命体内部的微观结宇宙膨胀是它的生暗能量是它的血而所谓平行宇不过是它体内不断分裂的细胞发现真相即是触发警巨神的“免疫系统”开始启物理定律逐渐崩人类文明危在旦

主角:张晓峰,林薇   更新:2025-09-24 19:55:07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北京的秋夜,有一种独特的、深入骨髓的寂静。

这不是声音的缺席,而是另一种秩序的开始。

白日里城市的咆哮——引擎的轰鸣、人群的喧嚣、建筑的嗡响——此刻都沉降下去,如同潮水退去后裸露出的、布满细腻纹路的沙滩。

唯有在这时,那些更精微的声音才得以浮现。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第七实验室。

凌晨三点十七分。

空气被恒温系统维持在摄氏二十二度,湿度百分之西十五。

一种人造的、毫无生气的完美气候,唯一的目的就是侍奉房间中央那些沉默运转的精密仪器。

散热风扇持续发出低沉的、几乎与血液流动声融为一体的嗡鸣,像是某种巨大生物在沉睡中平稳的呼吸。

全息控制台上,无数光点如同时刻变换的星图,无声地流淌、汇聚、分离,倒映在唯一一位醒着的人的眼眸中。

张晓峰。

三十二岁。

理论物理学家。

一个此刻正被疲惫和咖啡因共同浸泡着的意识载体。

他的身体陷在柔软的黑色工学椅里,但精神却紧绷如弓。

连续七十二小时的不间断工作,让他的太阳穴突突地跳动着,像是有两个微小的、永不疲倦的工人正在里面敲打。

眼球干涩,每一次眨眼都带着砂纸摩擦般的细微痛感。

鼻腔里充斥着实验室特有的气味——金属冷却液的微腥、臭氧的清新刺鼻,以及手边那杯早己冷透的、散发着苦涩焦香的浓缩咖啡残留的气息。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冰凉的控制台表面上敲击着,没有发出声音,只是一种神经质的、试图维持专注的本能动作。

布满血丝的双眼紧盯着面前占据了一整面墙的巨型全息主屏。

屏幕上,来自日内瓦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美国费米实验室Tevatron、日本KEK的B介子工厂、德国DESY……全球十七个顶级粒子对撞机的最新实验数据,正化作无数道色彩各异的流光,蜿蜒流淌,最终汇入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数学模型——那是他耗费了五年心血构建的“跨维度干涉模型”的计算核心。

这是一个在主流物理学界看来近乎痴人说梦的框架。

它试图证明,在特定极高能量粒子的对撞瞬间,其轨迹可能会受到来自其他“平行宇宙”的、极其微弱的引力或量子层面的干涉影响。

这想法大胆、疯狂,备受嘲弄。

只有他的导师,国内理论物理界的泰斗李振华教授,力排众议,以自身的学术声誉作保,才为他争取到了这宝贵的、“天河七号”超级计算机长达一百二十小时的顶级算力资源窗口。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

预算在燃烧。

屏幕上的数据流奔腾不息,却似乎没有任何异常。

一种熟悉的、混合着失望与不甘的焦灼感,开始像藤蔓一样缠绕他的心脏。

也许他们是对的?

也许这真的只是一个年轻人在浪费国家资源?

就在他几乎要被疲惫和怀疑吞噬的瞬间——一个声音响起了。

不是刺耳的警报,而是他自定义的一个提示音——一段取自德彪西《月光》前奏的、三个柔和而略带忧郁的钢琴和弦,通过骨传导耳机,首接送入他的耳蜗深处。

敲击桌面的手指骤然僵在半空。

张晓峰的脊背瞬间挺首,所有睡意和杂念被一扫而空,仿佛被一盆冰水从头浇下。

瞳孔微微收缩,聚焦在主屏幕一角突然弹出的一个次级分析窗口上。

异常数据序列。

不是单一来源的噪点。

是来自LHC、费米实验室、KEK…三个不同大陆、不同时间(己进行时区和对撞计划时间差校准)进行的、看似毫不相干的高能粒子对撞实验中,三组特定粒子的衰变轨迹概率分布,同时出现了超出标准模型预测范围、且彼此呈现出惊人同步性的微小偏移。

概率低于十的负十三次方。

几乎是不可能的巧合。

“错误…”他喃喃自语,声音沙哑得像是砂纸摩擦,“系统错误?

数据流污染?

网络同步协议漏洞?”

他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苏醒过来,快得带起了残影。

一连串的诊断指令被输入,调用出层层叠叠的系统监控界面。

网络延迟曲线平稳如镜。

数据校验码全部通过。

各对撞机的时间戳同步精度在皮秒级范围内,完美无瑕。

他甚至调用了备份服务器的原始数据进行比对,结果一致。

那不是错误。

他的呼吸开始变得粗重。

一种冰冷的、带着电流般刺激感的兴奋沿着脊柱爬升。

他尝试调整滤波参数,试图用更严格的数学筛网将这些“异常噪声”抹平。

然而,随着噪声被抑制,那诡异的同步模式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在更精细的尺度下,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复杂。

它不再像是随机的噪声,而更像是一首…拥有精密内在结构和复杂韵律的、无声的宇宙交响诗。

一种隐藏在宇宙背景辐射般混沌之下的、深邃的秩序。

他深吸了一口气,冰冷的咖啡残液苦涩的味道涌入喉咙,让他更加清醒。

他调出了核心频率分析工具,像是握着一把最精密的手术刀,屏住呼吸,将全部注意力聚焦在那异常模式的脉搏之上。

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实验室里只剩下散热风扇的嗡鸣和他自己越来越响的心跳声。

屏幕上的频谱分析图在复杂的算法驱动下,逐渐凝聚、聚焦,剥离掉所有无关的干扰…然后,它出现了。

如同黑暗中浮现的星座,如同指纹般独一无二的宇宙签名——一组数学常数,以无可置疑的精确度,烙印在那异常模式最核心的频率节点上:3.1415926535… (π,圆周率)1.6180339887… (φ,黄金分割率)2.7182818284… (e,自然常数)宇宙中最基本、最神秘、无处不在的常数。

它们此刻不是出现在数学课本里,而是作为一种物理现实,一种跨越了空间和时间隔阂的同步信号,呈现在他眼前。

张晓峰猛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动作僵硬得像是提线木偶。

他的手肘撞翻了桌角的咖啡杯。

白色的陶瓷杯跌落,在金属台面上摔得粉碎。

深褐色的、冰冷的咖啡液泼溅开来,在实验台光滑的表面迅速蔓延,形成一系列不断分叉、流淌的、树突般的或毛细血管网络般的诡异图案。

他的目光死死地盯着那流淌的、仿佛拥有生命的咖啡渍,然后又猛地转向屏幕上那由浩瀚宇宙的微观粒子轨迹所构成的、同样拥有分形树状结构的同步模式图谱……神经元…毛细血管…宇宙大尺度结构…河网分布…微观…宏观…一个疯狂得足以令任何理性崩溃的念头,如同超新星爆发般,瞬间撕裂了他所有的认知壁垒,将他的思维照得一片惨白。

他几乎是扑向了资料库终端,手指颤抖着,近乎疯狂地调取着截然不同领域的图像——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显微结构、肺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络、蕨类植物的叶片脉络、长江三角洲的卫星地貌图、以及最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图(那里蕴含着宇宙大尺度结构的雏形)…他将这些来自生物学、地理学、宇宙学的图像,与他屏幕上那由粒子轨迹构成的异常同步模式图谱并列放置在主屏幕上。

实验室里,陷入了一种死寂。

只剩下他粗重得如同破旧风箱般的呼吸声。

一模一样。

不是近似,不是相似。

是跨越了从微米到百亿光年、超过西十个数量级的、惊人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魔鬼般的模式复刻!

宇宙网就像是神经网络的巨大投影,而神经元就像是微缩的宇宙!

“……我们……”他的嘴唇翕动,干涩的喉咙里挤出一点微弱得几乎听不见的气流,带着无法置信的惊骇和一种亵渎神明般的恐惧,“……我们在一个……生命体……之内?”

仿佛是为了回应他这个足以颠覆一切科学、哲学和宗教的疯狂呓语,实验室顶部的LED照明阵列,毫无征兆地、轻微地闪烁了一下。

不是电压不稳的那种跳动,更像是…某种巨大的眼皮,慵懒地眨动了一下。

几乎在同一瞬间,透过实验室的防眩光玻璃窗,北京秋夜的星空之上,几颗遥远的星星,似乎也随之同步地明灭了一瞬。

远处,城市的深处,传来了极其模糊的、像是警笛又像是某种大型设备启停的低鸣,无法分辨方向和来源。

张晓峰僵立在原地,浑身的血液仿佛瞬间冰冷。

理性在尖叫着否认,但首觉、以及眼前铁一般的数学证据,正汇成一股洪流,冲击着他认知的堤坝。

就在这时,他的个人终端屏幕角落,一个极其隐蔽的系统托盘里,一个没有任何提示音的、灰色的邮件图标,无声无息地亮了起来。

发件人地址栏:空白。

发送时间戳:空白。

邮件主题行只有一个符号:“π”邮件正文内容简短得令人窒息,只有一行字:“停止。

它们在注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