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纳衡书城!手机版

纳衡书城 > 言情小说 > 男朋友考上公务员回家发展我怎么办?

男朋友考上公务员回家发展我怎么办?

86年老阿姨 著

言情小说连载

《男朋友考上公务员回家发展我怎么办?》男女主角陈默林知是小说写手86年老阿姨所精彩内容:我和陈默同一天参加考他上岸那我因父亲心梗抢救错过了考他发来分手短信:“体制内外的差你永远不”三个月我补考逆袭上两年间他还在基层摸爬滚我已破格提拔为副处第一次处务我推门走进他所在的科他手里的保温杯“哐当”砸在地我弯腰拾起滚到他脚边的杯轻轻放回他颤抖的掌心:“陈科重新认识一下——我是你的新上林知”手机在掌心震动第三下的时我正盯着ICU...

主角:陈默,林知意   更新:2025-10-31 16:03:5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我和陈默同一天参加考公。

他上岸那天,我因父亲心梗抢救错过了考场。

他发来分手短信:“体制内外的差距,你永远不懂。”

三个月后,我补考逆袭上岸。

两年间他还在基层摸爬滚打,我已破格提拔为副处长。

第一次处务会,我推门走进他所在的科室。

他手里的保温杯“哐当”砸在地上。

我弯腰拾起滚到他脚边的杯盖,轻轻放回他颤抖的掌心:

“陈科员,重新认识一下——我是你的新上司,林知意。”

手机在掌心震动第三下的时候,我正盯着ICU门上那盏刺目的红灯。

凌晨三点的医院走廊,消毒水的气味浓得化不开,像一层冰冷的薄膜糊在鼻腔里。

屏幕上跳跃着“陈默”两个字,我指尖冻得有些僵,划了好几下才接通。

“喂?”声音是连我自己都陌生的沙哑。

电话那头背景音嘈杂,混着酒杯碰撞和放肆的笑声,陈默的声音带着微醺的兴奋,穿透喧嚣砸进我耳朵里:“知意,过了,笔试第一,面试也稳了,我就知道我能行。”

我靠着冰凉的墙壁,慢慢滑坐到长椅上。

父亲被推进去已经四个小时,母亲靠在肩头,眼睛肿得像桃核。

我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恭喜的话堵在喉咙口,又被更深沉的疲惫压了下去。

最终只挤出几个字:“……恭喜你。”‍⁡⁡⁣⁣

他似乎完全没听出我的异常,或者说,根本无暇顾及,依旧沉浸在狂喜里:“以后就是体制内的人了,稳定,体面,知意,我们的好日子要来了,你那边怎么样?今天考试还顺利吗?题目难不难?”

我看着那盏纹丝不动的红灯,眼前闪过早上兵荒马乱的场景——

救护车的鸣笛,母亲崩溃的哭喊,我穿着原本准备进考场的衬衫,上面溅着不知是谁的血点。

我深吸一口气,试图让声音平稳些:“陈默,我爸他……”

“哎呀,信号不太好,哥们儿叫我呢,回头再说啊,等你考完试咱们好好庆祝!”

他语速极快地打断,背景音里有人高喊着他的名字,接着,电话被干脆利落地挂断。

忙音嘟嘟作响,像钝刀子一下下割着耳膜。

我握着手机,屏幕暗下去,映出我毫无血色的脸。

走廊尽头的窗户透进熹微的晨光,天快亮了。

对我而言,漫长的一天刚刚开始。

对他而言,狂欢的夜晚或许还未结束。

差距,大概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无声地裂开一道鸿沟。

父亲的命抢回来了,但需要长期静养和一笔不小的开销。

我辞掉了原本那份前途不明的工作,在医院附近租了个小单间,一边照顾父亲,一边疯狂投简历,接各种零散的翻译和文案活。

生活像上了发条,陀螺般旋转,没有片刻停歇。

陈默的喜悦通过朋友圈持续不断地轰炸着我的世界。

公示期结束、体检通过、领取录取通知书、入职培训……

每一张照片里,他都穿着白衬衫或崭新的制服,笑容意气风发,背景是庄严肃穆的政府大门或窗明几净的办公室。

配文总是充满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新征程,加油!”

“努力成为人民满意的公仆!”‍⁡⁡⁣⁣

“体制内,果然不一样。”

他偶尔会给我发信息,抱怨食堂的菜油太大,或者哪个老科员难相处,但更多的,是分享他眼中那个崭新世界的光鲜亮丽。

他说单位年底有丰厚的绩效,说公积金缴存比例很高,说以后分房子也有希望。

他说:“知意,你也赶紧找个稳定工作吧,别总漂着了,我这心里也踏实。”

我看着那些信息,再看看病床上需要定时服药的父亲,和电脑屏幕上永远也做不完的稿子,只能回一个“嗯”字,或者一个简单的表情。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他入职整一个月那天。

晚上十点多,我刚把父亲安顿睡下,累得几乎散架,手机屏幕又亮了。

是陈默。

这次不是语音,是一段长长的文字。

“林知意,我想了很久,觉得还是应该正式跟你说清楚,我们分手吧。”

我靠在冰冷的墙壁上,窗外是城市的霓虹,映得我脸色忽明忽暗。

手指划着屏幕,一字一句地看下去。

“你人很好,对我也好,这几年我很感谢你,但现实就是现实。

我现在进入了体制内,未来的发展路径、生活方式、接触的圈子,都和你完全不同了,这种差距,不是靠感情就能弥补的。”

“你还在私企挣扎,收入不稳定,也没什么保障,将来还要负担你爸的医药费。

说句实在的,我们之间的鸿沟会越来越大。

我现在接触到的女同事,家里条件好,自身也优秀,门当户对真的很重要。”

“体制内外的差距,你可能永远无法真正理解。

长痛不如短痛,对我们彼此都好。

希望你以后能找到适合你的人,再见。”‍⁡⁡⁣⁣

很长一段时间,我就那么站着,屏幕暗了又按亮,反复看着那几行字。

心脏的位置很奇怪,没有预想中的剧痛,只是一种麻木的、深不见底的凉意,慢慢渗透到四肢百骸。

我没有哭,也没有回复,只是默默地把那个熟悉的号码拖进了黑名单。

然后,我走到书桌前,打开电脑。

邮箱里,静静地躺着一封几天前收到的未读邮件,来自省公务员局。

标题是:关于提供特殊情况公务员考试补考机会的通知。

因为父亲突发重病确需陪护而错过考试的我,在提交了一系列证明后,获得了这个珍贵的机会。

补考时间,就在下周。

我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眼底只剩下冰冷的火焰。

点开回复键,我敲下两个字:“确认参加。”

三个月后,省直某部门的新录用公务员公示栏里,“林知意”这个名字,赫然排在第一位。

我的公考生涯,起步就充满了戏剧性。

或许是憋着一口气,或许是破釜沉舟的决心,从踏入单位第一天起,我就像一颗上紧了发条的陀螺。

别人不愿意接的脏活累活,我抢着干;

复杂的政策文件,我啃到深夜;

领导下达的指令,我总能想到前面。

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我一定是那个最拼命的。

我知道背后有人议论,说我一个补考进来的,不过是运气好。

我不辩解,只是用实打实的成绩说话。

一年后,我主笔的调研报告获得了省领导批示;‍⁡⁡⁣⁣

两年后,我牵头负责的一项创新举措被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次高规格的座谈会上代替生病的处长进行汇报,条理清晰、数据详实、见解独到,给在场的主要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

恰逢单位人事调整,需要提拔一位年轻、有冲劲的副处长。

经过严格的组织程序,我,这个入职刚满两年的“新人”,被破格提拔为政策研究处副处长。

公示期结束那天,我拿着调令和任职文件,走在明亮宽阔的机关大楼走廊里,脚步平稳。

新办公室在五楼,东边朝阳,窗外是郁郁葱葱的机关大院绿化。

我放下简单的物品,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手指拂过光洁的桌面。

内线电话响起,是办公室主任老周热情的声音:“林处,欢迎欢迎!您的分工文件已经下发了。

另外,按照惯例,您看什么时候方便,和分管科室的同志们见个面,开个处务会?”

我看了看日程表,语气平和:“就今天下午三点吧,在小会议室。”

“好的好的,我马上通知综合科和一科。”

老周顿了顿,补充道,“一科那边,科长休假了,暂时由副科长主持工作,科里还有个今年新来的年轻人,叫陈默。”

我的心跳,在那一刻,漏跳了半拍,随即恢复了更沉稳有力的搏动。

世界真小,或者说,这座城市的天,有时候就是这么窄。

“知道了。”我淡淡回应,挂了电话。

下午两点五十分,我对着办公室里的仪容镜整理了一下衬衫领口和盘起的长发。

镜中的女人,眉眼间褪去了两年前的青涩和惶然,多了几分沉淀下来的锐利与沉静。

很好。

两点五十八分,我拿着笔记本和茶杯,推开小会议室的门。‍⁡⁡⁣⁣

里面已经坐了几个人,老周立刻站起来,笑容满面地迎过来。

综合科的几位同事也纷纷起身。

我的目光平静地扫过,最后,落在靠窗那个位置上。

陈默穿着一件蓝色的Polo衫,是机关里年轻男性最常见的打扮。

他原本正低头看着手机,听到动静抬起头。

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凝固了。

他脸上的表情,像一场缓慢崩塌的山体滑坡。

从最初的茫然,到辨认后的震惊,再到难以置信的骇然,最后定格为一种死灰般的惨白。

他的眼睛,死死地瞪着我,瞳孔剧烈地收缩,像是看到了世界上最恐怖的景象。

他手里那个印着单位logo的灰色保温杯,“哐当”一声,直直地砸在了光洁的瓷砖地板上。

沉闷的响声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刺耳。

杯子没碎,但杯盖脱落,咕噜噜滚了出去,正好停在我的高跟鞋边。

茶水溅湿了他的裤脚和地面,留下一小片深色的污渍。

所有人都愣住了,目光在我们两人之间惊疑不定地逡巡。

我没有看地上的狼藉,也没有看其他人。

只是微微弯下腰,用指尖拈起那个还带着温热的杯盖,然后,一步步走到他面前。

他僵在原地,身体肉眼可见地开始发抖,呼吸急促,嘴唇没有一丝血色,像一条被抛上岸的鱼。

我伸出手,将杯盖轻轻放进他冰凉颤抖、汗湿的掌心。

指尖不可避免地触碰到他的皮肤,那触感冰冷而黏腻。

我抬起头,迎上他惊恐万状的目光,‍⁡⁡⁣⁣

脸上露出一个恰到好处的、属于领导的、温和而疏离的微笑,声音清晰,足以让会议室里每一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陈科员,小心点。”

“重新认识一下,我是政策研究处副处长,林知意。以后,请多指教。”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只有窗外的知了,在不识时务地聒噪着。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