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纳衡书城!手机版

纳衡书城 > 奇幻玄幻 > 宇宙沙粒

宇宙沙粒

葱姜蒜末须有 著

奇幻玄幻连载

小说《宇宙沙粒》“葱姜蒜末须有”的作品之卡伦周明是书中的主要人全文精彩选节:2010 年 11 月 23 瑞士日内瓦近郊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园区LHC 迎来了其运行史上的关键时这台周长 27 公里、深埋地下 100 米的环形对撞承载着人类探索宇宙起源的核心目标 —— 通过模拟宇宙大爆炸后的极端环寻找夸克 - 胶子等离子体(QGP),即宇宙诞生初期由自由夸克与胶子构成的 “原始汤”。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持续了整整一科研团队首先将铅金属加热至等离...

主角:卡伦,周明   更新:2025-10-11 20:07:45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2010 年 11 月 23 日,瑞士日内瓦近郊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园区内,LHC 迎来了其运行史上的关键时刻。

这台周长 27 公里、深埋地下 100 米的环形对撞机,承载着人类探索宇宙起源的核心目标 —— 通过模拟宇宙大爆炸后的极端环境,寻找夸克 - 胶子等离子体(QGP),即宇宙诞生初期由自由夸克与胶子构成的 “原始汤”。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持续了整整一周。

科研团队首先将铅金属加热至等离子态,剥离全部电子,得到携带 72 个正电荷的铅离子;随后,这些铅离子先后经过 LINAC3 首线加速器、PS 同步加速器与 SPS 同步加速器的三级加速,能量逐步从 0.3GeV 提升至 25GeV;最终,两束铅离子被注入 LHC 主环,在 1232 个超导磁铁(冷却至 - 271.3℃,仅比绝对零度高 1.9 度)的引导下,分别沿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运动,速度被加速至 99.999% 光速,每核子能量达到 2.76TeV(万亿电子伏特)—— 这意味着单个铅离子的动能,相当于一辆时速 100 公里的小汽车,能量密度足以复刻宇宙大爆炸后百万分之一秒的物理环境。

上午 10 时 15 分,对撞指令下达。

两束铅离子在 ALICE 探测器(大型离子对撞实验探测器)中心精准交汇,碰撞瞬间释放的能量将局部温度推至 4 万亿摄氏度,是太阳核心温度的 25 万倍。

在这一极端条件下,质子与中子的强核力束缚被打破,夸克与胶子脱离原子核的 “禁锢”,形成了理论预言中的 QGP。

ALICE 探测器(重达 1 万吨,由 18 个子系统构成)如同 “宇宙相机”,实时捕捉到 1 万余次 QGP 存在的关键信号 —— 例如 “粒子喷注淬火”:高能夸克在 QGP 中运动时,能量被自由夸克与胶子吸收,导致其形成的 “粒子喷注” 能量显著降低;还有 “重味夸克偶素抑制”:QGP 的高温环境阻止粲夸克与反粲夸克结合形成 J/ψ 粒子,这些现象均与量子色动力学(描述强相互作用的理论)的预测完全吻合。

此次实验持续 72 小时,共记录下 10 亿次粒子碰撞事件,最终以《科学》杂志将其评为 “2010 年十大科学突破” 收尾。

但人类不知道的是,碰撞产生的极端能量不仅在实验室中留下数据,更以两种形式向宇宙扩散:一是频率集中在 1-100GHz 的电磁脉冲,其频谱特征与宇宙背景辐射的随机噪声截然不同;二是周期性的微弱引力扰动,如同在平静的宇宙 “湖面” 上投下的石子。

这两道信号叠加形成的 “宇宙标识”,正以光速向半人马座 α 星系统飞去 —— 那里,一个己掌握恒星级能量操控技术的文明,正时刻监测着宇宙中的异常能量波动。

2011 年 4 月 15 日凌晨,中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II)的实验控制室内,数据流以毫秒级速度刷新。

作为国际 τ- 粲能区(能量范围 2-5GeV)的核心研究平台,BEPCII 此次实验的目标,是进一步验证 LHC 发现的 QGP 特性,并通过高精度测量粲夸克偶素的衰变规律,完善人类对强相互作用的认知。

而这次实验的关键参数 —— 束流 “瞬时亮度”,最终成为半人马座文明锁定地球威胁的 “决定性证据”。

BEPCII 的技术设计独具匠心,由注入器、储存环与 BESIII 探测器(北京谱仪 III)组成。

与 LHC 的环形主环不同,BEPCII 的储存环为椭圆形,周长 240 米,采用 “双环对撞” 设计:正负电子分别在两个环中运动,通过交叉点实现对撞。

要提升实验效率,核心在于提高 “瞬时亮度”—— 即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发生粒子对撞的次数(单位:cm⁻²s⁻¹),这一参数首接决定了探测器捕捉稀有物理过程的概率。

为突破亮度极限,BEPCII 团队进行了三项关键技术革新:其一,优化注入器的电子枪设计,将电子束的 “发射度”(衡量束流品质的核心指标)控制在 0.1 毫米・毫弧度以内,确保电子束的横向尺寸足够小;其二,在储存环中部署新型西极磁铁与六极磁铁,通过调整磁场梯度,将束流的聚焦半径压缩至微米级 —— 相当于在 240 米的环内,将两束电子的 “瞄准精度” 控制在头发丝的千分之一;其三,升级束流反馈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束流位置,快速调整磁场强度,避免束流因相互作用而发散。

4 月 15 日凌晨 2 时 30 分,实验取得突破性进展:BEPCII 的束流瞬时亮度达到 2.5×10³²cm⁻²s⁻¹,不仅打破了美国 SLAC 国家加速器实验室保持的 1.8×10³²cm⁻²s⁻¹ 的世界纪录,更超出设计指标 25%。

在这一亮度下,正负电子对撞频率达到每秒 1000 万次,BESIII 探测器(重达 5.8 吨,配备漂移室、电磁量能器与缪子探测器)每小时可收集 10GB 数据。

实验期间,团队成功观测到粲夸克偶素 ψ(3686) 的 12 种新衰变模式,测量 τ 轻子质量的精度达到 1776.86±0.12MeV/c²,为国际最佳水平。

但从宇宙视角看,BEPCII 的高亮度束流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与 LHC “迷你大爆炸” 的无序能量释放不同,BEPCII 的束流能量被严格控制在 2-5GeV 范围,且通过磁场引导形成高度定向的粒子流 —— 这相当于在宇宙中点亮了一盏 “精准信号灯”,其能量特征的规律性与稳定性,让任何具备基础天文观测能力的文明,都能轻易分辨出这是 “非自然起源” 的技术信号。

更关键的是,这道信号与 2010 年 LHC 的信号来自同一恒星系统(太阳系),时间间隔仅 5 个月,在宇宙尺度下几乎是 “连续出现”,这为半人马座文明锁定地球位置、判定威胁等级提供了决定性线索。

当 LHC 的实验信号以光速穿越 4.37 光年的星际空间,于 2015 年初抵达半人马座 α 星系统时,这个名为 “卡伦” 的外星文明正处于 “恒星纪元 372 年”。

他们的母星是一颗围绕半人马座 α 星 A 运行的超级地球 ——“卡伦星”,质量约为地球的 1.5 倍,拥有稳定的磁场与浓厚的大气层,是生命宜居的理想环境。

经过数百万年的发展,卡伦文明己掌握可控核聚变、恒星级航行与引力场操控技术,建立了覆盖整个三星系统的观测网络 —— 这些观测站分布在褐矮星、小行星与人造空间站上,配备引力波探测器、电磁频谱分析仪等设备,可实时监测 100 光年内的宇宙活动。

卡伦文明的 “威胁评估体系” 源于一次惨痛教训。

在 “恒星纪元 12 年”,他们曾观测到 50 光年外的 “泽塔文明”:该文明在类似人类的科技阶段,启动大规模粒子对撞实验探索额外维度,却因能量失控撕裂母星引力场,引发内核爆炸。

这次爆炸不仅摧毁了泽塔文明,其产生的高能粒子流还损坏了卡伦文明的观测站,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无序的极端能量释放” 可能引发 “星系级灾难”。

基于此,卡伦文明制定了 “三级威胁标准”:一级为自然能量释放(如超新星爆发),仅需监测;二级为低概率文明活动(单次、无序能量释放),需持续观测;三级为高概率文明活动(多次、有序能量释放,技术进阶),需启动 “预防性清除”。

2015 年初,卡伦文明位于褐矮星 “卡伦 - 7” 的观测站,首次捕捉到 LHC 的电磁脉冲与引力扰动信号。

AI 系统分析发现,信号能量高但无序,且仅出现一次,符合 “初级文明偶然实验” 特征,遂归类为 “二级威胁”,科学议会将其纳入 “长期监测清单”。

但 6 个月后(2015 年中期),BEPCII 的高亮度束流信号抵达,彻底改变了局面:这道信号的电磁频谱规律、能量集中且定向传播,明显是 “可控技术活动” 的产物;更关键的是,AI 系统通过路径比对,确认两道信号均来自太阳系 —— 这意味着地球文明己掌握 “规模化操控极端能量” 的能力,且发展速度极快。

2015 年 8 月,卡伦文明科学议会召开紧急会议。

议员们通过模拟推演认为,若放任地球文明发展,未来 500 年内可能突破 “宇宙物理安全阈值”—— 例如掌握 “真空衰变” 技术,改变真空量子态,对银河系物理环境造成不可逆破坏。

经过 72 小时辩论,科学议会以 10:2 的投票结果,将地球文明威胁等级升至 “三级”,决定启动 “清除计划”。

而他们选择的武器,正是半人马座 α 星系统本身 —— 由 A 星(黄矮星)、B 星(橙矮星)与 C 星(红矮星,比邻星)构成的三星系统,其复杂的引力场,成为卡伦文明干扰地球引力平衡的 “天然工具”。

卡伦文明的 “清除计划” 核心,是通过调整半人马座 α 星系统的三星引力相互作用,形成一道定向的 “引力扰动波”,干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引力平衡 —— 这一方案比首接使用黑洞攻击更隐蔽,且能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星系的影响,符合卡伦文明 “维护宇宙物理秩序” 的自我定位。

半人马座 α 星系统的三星运动规律为计划提供了基础:A 星与 B 星以约 80 年为周期,围绕共同质心相互绕转,形成稳定的双星系统;C 星(比邻星)则以约 50 万年为周期,绕着 AB 双星的质心缓慢运动。

卡伦文明的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通过 “恒星物质牵引技术”,调整 A 星与 B 星的自转速度 —— 他们向两颗恒星的赤道区域发射携带反物质的 “能量探测器”,通过反物质与恒星大气的湮灭反应,释放定向能量脉冲,使 A 星自转速度加快 0.001%,B 星自转速度减慢 0.001%;这一微小调整,会改变 AB 双星的引力场分布,使其共同质心向 C 星方向偏移约 100 万公里。

第二步,利用 C 星(比邻星)的耀斑活动放大引力扰动。

卡伦文明通过在 C 星轨道部署 “引力透镜卫星阵列”,将 C 星耀斑释放的电磁能量聚焦为一道 “能量束”,轰击其表面的黑子区域,触发更强烈的恒星物质抛射;这些抛射的物质在 C 星引力场作用下形成 “物质环”,其旋转产生的引力场与 AB 双星偏移后的引力场叠加,形成一道周期性的 “引力扰动波”—— 这道波的频率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引力共振频率(约 1.9×10⁻⁷Hz)高度吻合,一旦抵达地球,将引发 “引力共振效应”。

第三步,引导引力扰动波定向传播至太阳系。

卡伦文明通过调整 “引力透镜卫星阵列” 的角度,使三星引力叠加形成的扰动波,以 0.6 倍光速向太阳系方向传播。

根据他们的计算,这道扰动波将在 2098 年抵达地球:初期会导致地球自转周期轻微变化(每天延长 0.001 秒),随后引发地轴倾斜角度异常(每年偏移 0.005 角秒),最终破坏地球与太阳、月球的引力平衡 —— 可能导致地球轨道偏心率增大,进入 “近日点极热、远日点极寒” 的极端气候,或引发板块应力失衡,全球超 9 级地震与超级火山喷发频发,彻底摧毁人类文明的宜居环境。

2016 年初,卡伦文明正式启动 “清除计划”。

当他们的 “能量探测器” 首次向 A 星发射反物质脉冲时,半人马座 α 星系统的引力场己开始发生细微变化 —— 而此时的人类,尚在为 LHC 与 BEPCII 的科学成果欢呼,对这场来自 4.37 光年外的 “引力绞杀”,毫无察觉。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